掐指一算,今年是我毕业整9年的时间,是我跨入留学咨询行业第10个年头,我一直在想,9年的国际教育职业生涯,我理解了什么是教育吗?
我认为教育是在帮助别人成功的同时激励自己成长,是看清别人的同时反思自己。
一路走来,我遇到了三次重大的转变,从学生走向职场人,从一线员工走向职业经理人,从职业经理人走向公司战略设计。整个蜕变,离不开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。
2007年-2010年,坐标马鞍山。我在学校度过了大学求学时光,这几年,我感激各位老师,TA们用心的培育学生,不仅帮助我们武装英语技能,还用心的策划各种project(项目)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、沟通交流、策划执行、自我展示等能力。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做过一场戏剧节,班级同学自行分组,选择剧本、改编剧本、分角色排练,最后对着所有英语系老师汇报演出,整个项目做下来,我们深谙项目管理的不易,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现,虽然工作内容不一样,但做一个项目的思路其实是一样的,我想,这就是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吧。
2009年-2015年6月,坐标浙江。我在09年底进入留学行业,当时自己只是个实习生,进入第一家留学公司,我被聘的岗位是行政管理,做行政一周后,我意识到这不是我喜欢的职业,每天工作量不大,工作内容简单,没有挑战。
我主动和总经理毛遂自荐,要求转公司的核心岗位:顾问。留学行业的顾问岗位大多云集的是硕士海归,但我始终认为学历不代表一切,敢于走出舒适区,机会才能降临。最终我被允许和新招聘的三个海归顾问一起培训,经过三个月的培训期,2010年6月回校拿完毕业证后,我顺利转成了顾问,此时一起培训的三个海归只有1人转正,从此,我再也没有掉下过Top Sales的宝座,并成为这个行业的前1%,不惧与各路名校海归和外籍顾问PK。
由于业绩的出色,15个月后我被提升为总公司美国部经理,至此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转变。
这次转变,使我真正开始认知自己、认知他人,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。在12年年底,我带的团队几乎全部离职,年末只剩下我一个光杆司令加一个新入职的顾问,而下一年的业绩要求是增长40%。面对千余万的营收要求,我焦虑过,否定过自己,也纠结和抱怨过,我不停地问自己,我是谁?我有什么?我要什么?我该怎么做?直到我阅读了大量发展心理学的书籍,我才找到了答案,人终其一生,都在和6岁之前形成的性格做斗争。纠结和抱怨是人成长最大的毒瘤,当过去已经成为永远,我们可以选择的只能是接受和放下,以及不断的自我教育,自我修复。最终,我再一次收获了回报,当年完成了业绩。
这次成长,也让我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纸文凭,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一个人终身进行自我教育,从Know yourself到Be yourself,完成发现自我、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过程。
2015年7月-至今,坐标上海。当风投的热钱烧向留学行业时,整个留学市场浮躁了,我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,引入了一家投行开始筹备上市。但我认为,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领域,资本的介入对教育不是好事,教育不应该是逐利的。基于相同的教育价值观,在前任公司华东区总经理的带领下,我们华东区的几个中高管集体出来成立了Choice Free。至此,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三次转变。
抛下西湖边为自己安质的舒适小窝,拖着行李箱,我做了“上漂党”。创业是艰苦的,在看不到成果前,要守住寂寞,守住初心,守住诱惑。经过3年的拼搏,我们从不到十名员工发展至现在的四十余人,办公室从300平扩展至600平,带出的学生也被世界各大顶级名校录取,有:哈佛大学、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、耶鲁大学、芝加哥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斯坦佛大学、杜克大学、宾夕法尼亚大学、西北大学、布朗大学、康奈尔大学……
不仅如此,我曾经带过的学生毕业后,也传来就职好消息,有:微软、Facebook、Google、IBM、亚马逊、阿里、中金、腾讯、华为、德勤、安永、毕马威、普华永道、贝恩、彭博、JPMorgan……
长江后浪催前浪,我相信接下来的学弟学妹们,只要大家敢于挑战自己,走出舒适区,抬眼看世界,低头勤做为,一样可以走出自己的路,祝福你们!07级学姐Rita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