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田志刚,男,汉族,1956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中国工程院院士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,国家杰青、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、教育部长江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、973项目首席科学家、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专家。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,全国模范教师。获王宽诚育才一等奖、宝钢优秀教师奖、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、第七届杨亚洲教育奖等荣誉和奖励。
20年来始终战斗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第一线
20年来坚持为本科生授课,所辅导37名本科毕业生中11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,其中4名学生获得郭沫若奖学金(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奖)。开设了七门难度渐进式免疫学课程,形成了本科生-硕士生-博士生“三位一体”课程体系和理论-技能-输出性学习的“三梯次”教学模式。共指导毕业博士生77名,硕士生36名,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,7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;毕业研究生中8名获国家级人才称号,有16名成为著名大学教授,2人获得国家杰青,1人创新群体负责人,4人优青,2人青千。参编本科生和研究生免疫学教材13版次,为全国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《医学免疫学》副主编,参编书目涵盖了目前全国使用的主流免疫学教材。
田志刚教授始终把三尺讲台当作主战场,长期坚持给本科生和硕博士生上免疫生物学课,课时总数较多,教学效果评分名列前茅。他把科研热情贯的培养穿于学生教学实践中,积极辅导大学生研究计划,指导的本科生毕业中9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,2人为共作者发表论文。连续7年奔赴不同城市给中国免疫学会博士生暑期学校上课,为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的免疫学暑期学校或课程授课。积极参与面向全国的、复旦大学主持的《免疫与健康》微专业课程的视频教学。
“三位一体”和“三梯次”免疫生物学课程群体系的创建
免疫生物学是综合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。田志刚教授因人施教,开设了七门难度渐进式的免疫学课程,创建了本科-硕士-博士“三位一体”的贯通课程体系,实现了理论-技能-输出性学习的“三梯次”教学,这套课程体系得到同行高度认可,纷纷来校学习或特邀外出讲授。经过这样免疫生物学培训的本科生、研究生和博士生得到国内外顶级实验室的邀请,成为国际名校的博士生或博士后。他参编了绝大多数免疫学主流教材,及时融入新的免疫学知识。
将素质培养和科研道德放在研究生教育的第一位
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重中之重。田志刚教授通过构建一套分阶段、序贯式、规范化培养体系来落实这一目标,分别为一至五年级的研究生制定不同培养计划。形成了研究组会、周工作汇报、季度工作汇报、年中年终汇报、一对一单独研讨等固定规范的培养流程。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,每位研究生至少出国学术交流一次。
学生进入实验室第一件事是科学道德、研究伦理和实验记录培训,严格执行实验记录的写作规范、常态检查、科研进度汇报与实验记录出处挂钩等,杜绝了科学不端行为的发生。该经验以“研究生实验记录培训和规范化管理”为文发表于2010年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》。
近五年指导10位博士生和1位硕士生毕业,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,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重要论文10余篇(包括Science、Nat Immunol、Immunity等)。毕业研究生在国内外崭露头角,2人获得国家杰青,1人为创新群体负责人,4人获得国家优青,2人获得国家青千,16人成为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山东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教授。
以免疫学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推动生物学科建设
田志刚教授所带领的免疫学教学与科研团队由14位教授组成,包括院士1名、国家杰青1名、国家优青3名、国家青千4名等(不重复计算)。先后获得教育部长江计划创新团队、获得2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、首个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(医学部-免疫学)承建单位、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、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分子医学部,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学学科建设,为该校生物学科名列全国学科评估前茅做出了主要贡献。